服务热线: 13472705338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煤矿智能仓储系统研究与设计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煤矿智能化相关技术与装备水平也在显著提升。同时,随着煤矿智能化程度...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博物馆仓储式展览刍议...

博物馆仓储式展览刍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08 点击数:

2018年9月19日,故宫南大库家居馆正式开馆展出明清家具,数百件明清家具首次采用“仓储式”陈列展览形式进行展览。[1]仓储式展览这种展陈方式为故宫博物院首次尝试使用,也为我国博物馆策展开拓了新的思路。随着公民文化素质的逐步提升以及国家对文物与历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人们愈发不满足于博物馆的传统展览方法,“仓储式”这一展陈方式的引进使库房中的藏品成为展品,提升了文物利用率,满足了现阶段公众的需求。仓储式展览作为一种展陈形式,在国外博物馆中使用较多,但目前我国使用此种展陈形式并不广泛,在相关书籍中也并未形成明确定义。对于仓储式展览这一展陈方式,的确有许多值得钻研探讨的方面,本文就仓储式展览的内涵、使用现状等方面提出一些观点及看法。

一、仓储式展览的定义、特点和目的

目前国内对仓储式展览还未有完整、系统的研究,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我国部分使用“仓储式”这一展陈形式的博物馆,并结合相关国外研究,对于仓储式展览的概念略做归纳与探讨。

(一)仓储式展览的定义

对于“仓储式展览”这一名词,目前在各种论著中并未见系统完整的定义,根据目前学术界的一般理解,仓储式展览是指将在仓库中储存的物品陈列出来供人观赏,同时展览地点位于存储物品的仓库之中。

“仓储式”陈列展览形式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在古典时期就已出现类似于“仓储式”的陈列摆放形式。《仓储陈列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使用》一文中提到:“博物馆初创时期的原始陈列就是从仓储陈列开始的。如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建立缪斯庙,存放亚里士多德学园的珍品;我国殷商时期集中文物供人观赏的宗庙,其陈列方法应该就是博物馆原始时期仓储陈列的雏形”。[2]可见,仓储式展览虽在书中并未直接提及或准确定义,但这种陈列形式发轫于公元前,贮藏文物之地均可觅得其踪影。古代对于物品的贮藏形式可被认为是如今仓储式展陈手段的雏形。最初并非直接用于展览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如今的仓储式陈列展览的展陈形式。笔者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国内使用仓储式展览的博物馆后认为,现如今我国仓储式展览陈列可将其定义为:存储形式与展览形式的相统一,展厅与仓库的结合。仓储式展览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将库房打开,排查安全隐患并达到展厅的安全要求后,开放展览;其二是将展厅布置为仓库的模式,模仿仓库的基本特点,进行密集型展览。

(二)仓储式展览特点

仓储式展览也可称作密集式展览,顾名思义,其特点可以归结为:第一,密集性排列,文物摆放密度较其他陈列方式大。第二,无须过多装饰设计,节约时间、人力及成本,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回归到对实物展品的重视。第三,展陈形式更加突出博物馆的美学价值。仓储式展览缩短了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参观者可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文物利用率也因此得以提高。仓储式展览不再拘泥于博物馆常用的平行陈列的展陈方法,而是将文物进行立体化展示,增强展品美的感染力。有助于强化观众游览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增强参观记忆。并为参观者提供更多文物的相关知识,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美学思想。

(三)仓储式展览的目的

仓储式展览可以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藏品数量多,但是展厅面积不够的博物馆来说,使尘封的文物展露在世人面前,将“藏品”变为“展品”,并通过高密度的展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展厅面积小与藏品数量大之间的矛盾关系。例如故宫南大库家具馆的仓储式展览,起因在于故宫藏品众多,并且场馆本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通常展出的大部分文物采用了“原状陈列”的形式,可以展示的文物数量有限,导致大量文物被封存于库房之中。这一矛盾使故宫博物院中家具类文物的陈列展览与公众参观间的互动性不足,通过展览与贮存相统一的仓储式陈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一个附带作用是,仓储式展览通过高密度的陈列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库房压力。

利用仓储式展览这一展陈方式,可将博物馆的传播学理念进行深入实践。其原因有二:其一,展览中展出文物量大,其包含的文物与历史的信息量更加密集化,参观者通过参观一个仓储式展览,可以获得更多的文物相关知识,提升参观效率。即通过博物馆传播学理念,使用仓储式展览这一展陈方式将更多的信息更有效率地向观众进行传播。其二,由于我国较少使用“仓储式”这一展陈方法,在初期这种较为新颖的布展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博物馆参观者,凭借这种新奇的展览方式,博物馆要传达的信息和理念能够更加便利地传播到广大观众群体中去。所以利用仓储式展览这种展陈形式的话,博物馆可将更多的展品信息向更广大的群体进行传播。

仓储式展览这一展陈形式的使用也体现了博物馆公开程度的逐步扩大,向社会展示出博物馆对于加强文化教育及社会参与度的决心。在The Open Storage Dilemma(《开放式储存的困境》)一文中,金伯利·欧克特(Kimberly Orcutt)指出:“过去三十年来,四大博物馆都建立了开放式储存设施,以解决长期以来缺乏收藏空间的问题。由于空间的限制,大多数机构只展示一小部分藏品,而让公众好奇的藏品宝库是不可以观看的,开放式存储设施的目标就是便于让公众能够最大限度地访问这些宝库。”[3]国外博物馆对于仓储式陈列展览手段的认识走在了前面,也较早应用于博物馆的展陈之中。他们认为应将藏品转型为展品,赋予其更高的使命,利用仓储式展览这一沟通媒介更紧密地连接文物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将藏品转型为展品后,如何更好地向参观者传达展品的自身信息,从而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另外,仓储式展览的应用也是对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加强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号召的响应,对文物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文物在当今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较少应用此类展览形式,缺乏相关研究理论的支撑,仓储式展览陈列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我们应向西方各大博物馆吸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这种展陈方式,更好地进行自身实践。

二、我国仓储式展陈方式应用的类型

目前我国各种类型博物馆中,在策展之时较少考虑使用仓储式展览这一具有颠覆性与创新性的展陈方式。由于博物馆对于文物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多采用传统展览的方式进行文物展出。但随着近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我国一些博物馆先后对仓储式展览进行实践与尝试,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表现形式。

(一)将展品置于展厅进行密集型展览

此种方法旨在将大量展品移至较为开阔的展厅之中进行展览,展厅文物摆放的特点参照仓储库房中文物摆放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提高展厅的安全系数,提供更加有利于展品安全的防护措施,进行高密度陈列。观众在宽阔的空间中参观文物,利于提升观众的参观感与舒适度,大空间为文物陈列数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给予积压在库房中的文物更多展示的机会,提高文物利用率。密集型展览在追求“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质”的要求。密集型展览并非将大量文物堆砌摆放,而是通过摆放位置、展示背景、灯光设置等辅助手段进行大量展品的有机融合,使其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的十三经石刻,原作为国子监的标准范本存放于东西六堂中,后移至孔庙与国子监的夹道之内,并对此区域进行搭建工作,设置为展厅,完善恒温恒湿、消防等文物保护措施,对文物进行修缮整理,进行高密度的陈列展览。其中无过多的阻隔措施,参观者可与石刻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对石刻类文物深层次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展览效果。再如东莞市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展览所使用的仓储式密集型展览,策展打破传统“请勿触摸”的规则,对部分文物明确表示可以触摸,传递文物的温度。[4]

(二)开放库房进行展览

库房本是存储文物的场所,将库房直接开放展览同样是仓储式展览的又一表现形式。开放原始库房是指经过一定的整理后,将库房向公众开放,将其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库房的开放来满足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库房作为贮存文物的重地,对公众的开放程度是有限的,无法像基本陈列展厅一样随时开放。为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防止混乱,一般采取有限参观的模式,限制参观人数,并在专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有序参观。如广西民族博物馆曾开放原始库房,每次组织15个家庭进入原始库房,近距离与文物进行交流,探索文物最真实的状态。[5]参观仓储库房时,其中的文物是展览展出前的原始状态,无过多的文字说明,或许会导致观众对于藏品自身信息的了解不够深入,但可以展现出文物最真实的状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加强文物对公众的吸引力,强烈激发公众的好奇心,使博物馆对参观者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透明库房”展览

“透明库房”与“开放库房式展览”大体相同,是对开放原始库房的改进。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物由于其材料质地不同,对贮存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其贮存空间中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因素均需进行严格防范监控。本着对文物保护的原则,降低文物遭受损害的风险,基于开放库房式展览的基本特点,为保护文物不受伤害,经过改良,形成了将库房墙面改为透光玻璃,参观者可行走在玻璃的一侧,透过玻璃可看到文物。将库房透明化,这种可起到隔离保护作用的展览方式,其目的并非为展示某一件珍稀文物,而是将文保库房的全貌及工作流程整体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此举在意大利的文保中心及博物馆中早有实施。我国的南京博物院曾经开放文保库房,邀请社会成员参观,两侧用玻璃作为阻隔保护装置,并可以看到文物修复技师实时修复文物,在不打扰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进入工作室与文物修复工作者交流。[6]此种展览方式可以揭开博物馆库房的神秘面纱,缩短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通过玻璃墙面等保护措施,较好地降低了文物受损的风险度,同时还可将深锁库房中的文物展现出来。但文保工作人员需要密闭且不被打扰的修复与研究环境,过度参观会影响文保工作者的正常工作,玻璃墙面的保护措施也阻断了参观者与文物进行亲密交流的机会。

(四)密集型展览的局部应用

虽然仓储式密集型展览在我国整体应用并不多,但是在陈列展览中局部应用密集型展示较为广泛。局部密集型展示是博物馆展览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段,具体表现为在某展览的一个部分划定专用区域,在其中大量摆放与展览主题相互呼应和关联的文物。笔者调查中所见,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二层展厅的枪支陈列,将近代中国所使用的各种枪支进行密集排列展示;国家博物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中,在一面墙上设置书架展柜,其中放有百本资本论。密集型展览的局部应用旨在为参观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具有仓储式展览中密集排列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

三、仓储式展览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由于仓储式展览陈列这一概念的普及度并不高,并且主题性陈列、通史性陈列、原状陈列等展陈方式在我国博物馆展览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逐渐形成国内博物馆“千馆一面”的局面,使其自身特色向公众的展示受到了限制。[7]此外,仓储式展览由于其展陈形式的特殊性,最终导致“仓储式展览”在我国使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博物馆文物贮藏量不同

各大博物馆中不同的文物贮藏量使仓储式展览无法广泛应用于策展之中。从仓储式展览陈列的自身特点来看,高密度的陈列方式决定了需要大量的展品进行支撑。博物馆中库存文物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可以为仓储式展览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各大博物馆文物存储数量与质量的参差不齐限制了部分博物馆对仓储式展览陈列这一方法的使用。

(二)仓储式展览对文物研究的高要求

数量巨大的文物展陈模式决定了对于展出文物前期研究工作的强度加大,要求快速度、准确性、高质量三方面的统一。博物馆的职能中最重要的便是给予公众除书本以外的教育,所以博物馆对于展品的注解说明需要力求精确,从而传递给公众更加准确的展品信息,得到更好的展陈效果,使博物馆更出色地发挥其职能。仓储式展览对文物的需求量大,这就意味着要做出一个完美的仓储式展览陈列便需要对文物藏品的各方面作出细致准确的学术研究。所以在仓储式展览陈列开始前,大批的文物需要完成高精度的研究工作,这无疑有着巨大的工作量,同时,需保证文物介绍说明的准确性,避免误导公众。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物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但博物馆与策展人在想将此类文物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要随时进行研究,但展览开始后无法随时拿取实物进行分析。将文物全面展示与及时拿取进行研究分析之间的矛盾也是国内较少使用仓储式展览陈列形式的原因之一。

(三)策展存在“重陈列,轻内容”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为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日益将科技手段应用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之中,以此来缩小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如使用投影、动态视频以及计算机信息等科技手段来装饰展览,丰富陈列手段,增加趣味,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更加具有吸引力。[8]一些博物馆会根据展览的主题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小游戏放置于展厅之内,例如青花瓷拼图等,以此传递给参观者展品的信息,使参观者体验到不同于书本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但诸如此类的互动游戏无法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展品自身信息。注重展览陈列手段与方法,可以使展览的外在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提升,但华而不实的方式会疏远人与物之间的距离。所以,在文物展陈之中,更加注重展览中知识与内容的丰富性,将展陈方式回归本真才是最佳状态。现如今仓储式展览陈列是规避“重陈列,轻内容”最好的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认为:“技术占据了文化的主体地位,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泛滥也动摇了传统观念的认知。”[9]这说明,对于现如今博物馆策展中存在的过于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来充盈展览形式的趋势应及时反思,斟酌损益。

(四)仓储式展览需要强大且完善的安全保障

仓储式展览独特的展陈方式需要强大的安全保障以及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强有力的支撑。此种展览陈列方式缩短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参观者的进入会引起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最终对文物造成伤害。另外,开放式的环境以及参观者数量的增加无法保证每位参观者都对文物怀着尊重与敬畏的心理,可能会出现类似触摸文物等问题的发生,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所以举办仓储式展览陈列需要在此之前具备完善的安保系统以及管理体系。由于此种类型的展览方式在我国还处于尝试之中,各方面的措施还不够系统与强大,所以目前多数博物馆为了规避风险,防止文物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在没有建立成熟的管理体系之前,不敢轻易尝试。

四、开展仓储式展陈的对策和建议

为将仓储式展览形式在国内博物馆中广泛推广,使仓储式展览在策展时被认可和采纳,也为更好地与国际文博界进行接轨,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因地制宜推进仓储式展览

1. 联合展览。

中小型博物馆可通过联合办展来推进仓储式展览的应用。仓储式展览对于文物的基本要求是数量多,但中小型博物馆中由于文物数量原因,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仓储式展览,为更好地尝试仓储式展览,中小型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解决文物数量不够的问题。博物馆之间通过联合展览,将文物集中进行仓储式密集型展览,并通过使用有展期限制的临时展览将文物在博物馆间轮流展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数量的问题。此外,中小型博物馆之间的联合策展不单体现在文物数量的增加,更是智力的汇聚,在思维碰撞中使仓储式展览内容的丰富程度、专业水平和展览趣味得到提升。如京津冀中小型博物馆通过结合各地历史特点联合展览,通过共享填补了文博界的空白。[10]

2. 大型博物馆对仓储式展览进行深化应用。

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有丰富的办展经验,目前需对仓储式展览进行更加系统完善与深化的探索,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中,藏品数量多,种类丰富,无须考虑文物数量多寡的问题,要做的是如何使仓储式展览陈列更加系统、科学。途径和设想如下:第一,完善赔偿政策、参观制度等,提高安保工作水平;第二,在允许参观者亲密接触文物的同时,采取措施预防文物受到损害;第三,提高展厅建造水平,增加安全系数,努力做到仓储式展厅的安全防护级别与库房一致,保证文物安全;第四,加强对库房文物的盘点、登记等工作,提升文物研究工作的效率,为不同主题的仓储式展览的常换常新做好保障性工作,最大限度利用文物;第五,在仓储式展览中加强教育功能,仓储式展览在带给观众新奇感受的同时,更要注重展品知识的传播,利用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扭转目前策展时过多注重陈列展示手段的趋势,如此才能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同时这也是仓储式展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3. 根据地域特点发掘仓储式展览的潜力。

河南、陕西等地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文物贮藏量巨大,在这些文物数量多的省份,博物馆中使用仓储式展览的潜力更大,这些地区可以尽可能多的尝试使用仓储式展览陈列方法。对库房进行细化整理,按照藏品自身的材料质地进行风险评估,由此确定可以进行仓储式展览的文物。做好完善的保护措施后,在必要时可将文物库房对公众开放,将其全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此举不但是博物馆策展的创新,更是文物大省对提升文物利用率所做出的努力,也是文物大省对历史文化的传播应尽的义务。对于文物贮藏量较少的省份的博物馆来说,如今展览陈列中所用的辅助手段过于泛滥,公众的注意力发生偏移,应在博物馆策展时简化陈列设计,尽可能多的展出文物。[11]仓储式展览应该根据不同地域文物数量和特点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进,运用多种新方法,最大限度发掘每个地区的潜力。

(二)深化仓储式展览的其他方法

1. 仓储式展览的延伸性教育活动。

仓储式展览无论是密集排列的方式,抑或是直接开放库房进行陈列,都是对原有展览形式的突破与创新,新奇的展览方式会使公众产生新鲜感,在短时间内会吸引大量的观众进行参观游览,但如果没有后续的教育活动或体验活动来为展览进行后续保障,长时间后参观者会觉得乏味。所以,健全仓储式展览的后续延伸拓展活动同样是有必要进行的。可在参观仓储式展览后,针对展览展出的不同主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延伸活动。如陶器制作DIY、模拟考古发掘、知识问答等体验,以不同形式来传递知识、深化教育。总之,改变注重展陈手段而忽略相关实践活动的现状,使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强化公众对文物、展览、教育三位一体的认识,使仓储式展览的影响力更加持久。

此外,通过提高观众的历史知识水平与素养,使其对文物及博物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在中小学校开展课余文博课程,由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将可移动藏品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学习有关博物馆的基础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还应大力倡导制作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博类纪录片,引导观众主动探索文物与博物馆中的秘密,掀起新一轮的“文博热”。当公众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在仓储式展览中大量文物呈现在公众眼前时,公众才能与文物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对话”,并且为博物馆文物的研究拓展思路,加强社会与公众的参与度,使仓储式展览更加亲民,将仓储式展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 预约参观。

由于不同文物对环境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在进行文物展陈时,限制开放程度成为保护文物的必要手段,采用预约参观的方法可以有效保护文物。专业学者或学术团体也可以向博物馆提出预约参观申请,针对展出文物进行研究或学术交流。专业人员向博物馆提出的预约参观绝不同于一般观众的走马观花,目的是通过一件或某几件文物进行纵深研究,为博物馆的专业研究提供助力,提升研究效率。目前来看,预约参观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文物不受损伤,也可发动专业团体更加深入地研究利用文物,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 线上线下展览相结合。

此举是指将展品信息数字化,与线下展览相结合。由于文物的安全是排在首位的,所以在必要时进行人数限制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导致部分公众无法亲身参与其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上仓储式展览”,建立库存文物的网上数字库,录入文物各种信息,成为仓储式展览的线上延伸手段,可完美解决这一问题。线下展览有多种方法,可以与线上结合。在展览中,若想公众参观不受限制的同时使文物安全也有十足的保障,可以让观众坐在特制的车中,在仓储式展区进行车上参观,车上配有自动介绍及固定停留时间,但此举需有强大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持,其灵感来源于野生动物园中的参观模式。如此可同时满足文物安全与公众参观的双方面要求,使科技与仓储式展览陈列进行完美衔接,使科技“精确制导”于展览,而非在展览中“泛滥成灾”。

五、结语

仓储式展览更多时候适用于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相对来说国内应用此种展览方式较少。我国博物馆应大力倡导此种展陈方法,加强宣传与监管工作,实现展陈方法的创新并与国际接轨,形成博物馆自身特色。此外应明确认识仓储式展览并非简单堆砌文物,展览中需要使用非实物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仓储式展览本身以及其中展品的信息。当然,仓储式展览最重要的依旧是对于藏品的诠释而非展示多样的陈列手段。通过仓储式展览,可以有效提升文物利用率,提升公众历史文化水平,也可满足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各种需求,吸引文物收藏者捐赠文物,并进一步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响应国家对于“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利用文物传播传统文化,传递人文情怀。

上海阳合仓储管理
官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阳合仓储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嘉美路428号 联系电话:134-7270-5338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8347号 沪ICP备14036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