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472705338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煤矿智能仓储系统研究与设计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煤矿智能化相关技术与装备水平也在显著提升。同时,随着煤矿智能化程度...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于仓储业转型升级需...

基于仓储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型网络零售仓储体系构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18 点击数:

1 前言

所谓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业,笔者理解并归纳为:在电子商务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业的,具备库存控制、分拣配送、流通加工、供应链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功能的现代化仓储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仓储业快速发展,仓储设施明显改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化程度逐步加快,服务水平与作业效率有所提高,出现了地产类仓储、金融类仓储、自助式仓储、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等新的经营业态,一批功能完善、融入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现代仓储企业脱颖而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仓储业的传统经营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仓储自动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我国流通企业商品库存时间过长、占压资金过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并修改审核《仓储业管理办法》,对仓储业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为了促进仓储业更加健康发展,本文以如何实现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构建作为研究方向,旨在加快推进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2 目前我国仓储业存在问题和发展特点

2.1 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仓储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政府与政策层面的问题:仓储业法规缺失,特别是担保存货管理的法规缺乏,造成仓储业“门槛”低、经营行业不规范的问题;仓库设施建设“一地难求”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仓库租金上涨较快;仓储税负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行业与市场层面的问题:仓储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仓储从业人员素质急需提高;产业结构不健全。仓储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仓储企业的定位问题;商业模式与增值服务问题;技术手段与运作管理问题。

2.2 发展特点

仓库设施建设“热度”有所缓解,各类仓库设施适度增长:通用仓库面积增长2.6%,达6.98亿m2(其中立体库1.5亿m2);冷藏库达7 608万m3(参考储存量为1 910.85万t);各类型企业仓储建设中,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库设施建设表现最突出,但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和系统化发展。

仓储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升增值服务,大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金融仓储(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自助式仓储等新的经营业态逐步向规模化发展;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业务的社会化受到有关部门关注。网络零售仓储的社会化大有可为,但传统仓储企业进入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领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规模化、规范化运作,所以传统仓储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转变,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和系统规划过程。

3 传统仓储业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从行业发展的动态来看,连锁超市企业加大了自建配送中心的力度,公共仓储企业普遍在完善配送功能,零担运输与快递企业在配套建设仓储基地,一些物流园区的运营商也在围绕城市配送提供增值服务,一些新的投资人纷纷进入城市配送领域,一些企业开始在城市配送业务中应用单元化物流技术。,如淘宝的公共物流平台(B2C、C2C);菜鸟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阿里的B2B仓储电子化交易平台;京东、苏宁对社会全面开放自建的仓储配送体系;一些传统仓储企业调整方向,如北京百利威、上海新英源等。

从中国仓储协会的工作动态来看,协会参加了“全国城市配送联盟”,参与联盟秘书处相关工作;提出“物流基础设施骨干企业”和“标准化实施骨干企业”两份名单;参与《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城市配送评价指标》两项标准起草。从商务部的工作动态来看,除了在2012年12月印发《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外,另外还下达了《网络零售仓储作业规范》标准计划。

总之,传统仓储业向现代仓储业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其中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转型升级是其中重要方向。《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内容,降低社会库存、提高流通效率,必须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仓储企业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由商品保管型的传统仓储向库存控制型的现代仓储转变。而分拣配送和库存控制功能是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的基本特征之一,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转型升级也是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之一。

另外,《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国家鼓励仓储企业适应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要求,开展供应链库存管理、加工包装、分拣配送等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鼓励仓储企业通过联盟、重组、托管经营等方式,发展网络化仓储配送。所以,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资源利用社会化等手段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转型升级并构建合理的仓储体系,是仓储业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和节约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

4 构建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

目前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市场融合已经悄然蔓延并形成趋势,仓储业应当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构建新的网络零售仓储体系,即新型电子商务仓储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省级市场分割,所以从市场环境上来看,加之各种政策的支持,构建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是完全可行的。根据电子商务跨地区的特点及有效利用和整合物流资源的要求,笔者认为构建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4.1 大型仓储企业建立区域仓储联盟,推动区域仓储联动发展

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部分传统仓储业依然存在,而且还在转型摸索过程中,适应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要求的仓储业没有真正形成,所以构建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的步伐必须加快进行,这样做符合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首先,从地理经济上合理划分区域。根据地理经济特征,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具体见表1。

  

表1 仓储业地理经济区域划分  下载原图



表1 仓储业地理经济区域划分

其次,打破行政分割,扩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链条,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要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政策对接、规划对接、信息对接,形成统一开放、高效合理的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

具体表现为:在各个经济区域内部,在业务量大、设施齐全的物流中心所在城市建立区域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综合比较全国各大城市物流及仓储实力,建议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武汉、广州、兰州、沈阳八个城市各建1个大型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在单独经济区域内,针对区域内各省情况,在一级城市建议规划建设3至5个中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在二级城市以若干个小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覆盖城镇及乡村。这样就构成三级物流仓储系统,结合供应链管理来完成货物采购、集货、分拨和配送等。如在西南经济区,将成都建设为大型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在省级城市重庆、昆明、贵阳建设中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在县级城市建立小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覆盖下层物流网络。区域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建设通过对物流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将减少物流环节及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具体见表2。

  

表2 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结构  下载原图



表2 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结构

4.2 中小型仓储企业构建多元化仓储主体结构,发展共同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

《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仓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仓储联盟、共同配送、管理外包、建立仓储资源交易平台等方式,有效提高仓储实施利用率。鼓励企业内部仓储实施对外开放和经营,整合仓储资源,促进仓储资源社会化。因此,构建多元化仓储主体结构,发展共同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并将共同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中心作为仓储系统中的主要节点,是中小型仓储企业构建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的主要途径,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资金投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同时提高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社会成本。新型仓储系统中的共同网络零售仓储中心如图1所示。

5 结语

目前,仓储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从宏观角度上讲,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将仓储业转型升级为符合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各种仓储业态,如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金融仓储、危险品仓储、冷藏品仓储、自助式仓储等,并使仓储结构及布局合理,使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高效合理利用。从微观角度上讲,仓储企业自身应当考虑如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及如何适应企业自身物流的发展需要,实现适时适当的转型升级。传统仓储业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业转变是转型升级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仅仅实现向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业转型升级并不能真正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仓储业应当构建符合行业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仓储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带头或协助大型仓储企业建立区域仓储联盟,解决政策、资金、资源分配上的问题,引导中小型仓储企业进行重组改革等,构建合理高效的仓储体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仓储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图1 新型仓储系统中的共同网络零售仓储中心

图1 新型仓储系统中的共同网络零售仓储中心

上海阳合仓储管理
官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阳合仓储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嘉美路428号 联系电话:134-7270-5338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8347号 沪ICP备14036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