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472705338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煤矿智能仓储系统研究与设计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煤矿智能化相关技术与装备水平也在显著提升。同时,随着煤矿智能化程度...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于不完全价值链分析...

基于不完全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外两种典型OA仓储比较研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22 点击数:

一、引言

OA仓储是学术交流开放式访问运动倡导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 相对于传统科技期刊和学术资源数据库价格的节节攀升而版权多数为出版商占有、传统学术交流危机日益深重的局面, 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无疑成了科技学术界的一道福音, 从纳税人对本国公共投资的科研成果应享有平等的知识权角度来说, 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不是一项善举, 而是一种社会责任”[1]。作为开放存取的“绿色之路”, OA仓储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 其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取得了全面推进, 截至2008年, 国外OA知识库已经达到1200多个[2], OA仓储显然将发展为一种与期刊出版比肩的新型学术出版模式[3]。我国的OA仓储起步较晚, 2003年、2004年由科研人员自发创建的“奇迹文库”、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等以学术论文为主的大型OA仓储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拉开了我国OA仓储建设的序幕。

从本文对国内OA论文仓储系统实际考察来看, 目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简称“在线”) 无论是从官方支持、经费保障、学者参与等方面, 还是从系统本身的资源规模、系统性能、服务效果等方面, 较之其他OA仓储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 本文将其作为国内OA仓储典范, 并以国际上著名的arXiv.org为标杆, 借助OA仓储价值链分析方法, 对二者运行差异性予以深入剖析, 从而为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代表的国内OA仓储的发展壮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OA仓储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方法通常用于经济领域的企业竞争差异性与竞争优势分析, 本文将其引入带有明显公共物品领域的OA仓储, 其可行性有待下文予以论证。

(一) 价值链分析方法应用于OA仓储比较研究的适用性

1985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他的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在迈克尔·波特看来, “使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的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分析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系统性方法即指个体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 该方法概括来说就是:围绕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 依据各种活动对价值创造的不同作用和贡献, 以及彼此在价值传递与转移中的相互关系, 将它们划分为基本价值创造活动与辅助价值创造活动两种类型, 前者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以及服务, 后者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同时, 个体企业价值链又与更广泛的供应商、渠道商、买方等一连串外部相关利益方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此形成了一个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构成的价值传递系统, 也即人们所说的产业价值链。

从以上企业价值链分析的主要意图和过程可以看出, 价值链分析只是一种工具, 其意义在于指导企业深入识别企业之间经营差异性与竞争优势的来源, 从这个意义上, 价值链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差异性影响要素分析方法, 而从更宏观角度出发的产业价值链构成了个体企业所处的外部中观乃至宏观环境, 由此可见, 作为出版行业一种新兴的出版实体, 从价值链入手, 系统提炼OA仓储运作内外部影响因素是合适的。

(二) OA仓储价值链

借鉴价值链理论, 同时结合OA仓储的实际情况, 其价值链如图1。

图1 OA仓储价值链

图1 OA仓储价值链  下载原图


OA仓储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它与一般的实体经济存在显著差别, 从企业自身来说, 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追逐高额利润, 而OA仓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交流而不是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高质高量的学术资源供应 (直接体现为论文的提交量与水平) 和利用 (直接体现为论文的使用量与水平) 是OA仓储的主要价值所在, 也是支撑OA仓储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与一般商品生产的线性流程不同, OA仓储从学术资源采集到最终出版物送达到用户终端, 大致需要经历选题策划、资源采集、发布前质量控制、编辑加工、存档、发布与服务、发布后质量控制、修改替换、重新回到编辑加工……等作业流程。不同OA仓储其作业流程并非完全相同, 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兼有论文发布前后的质量控制机制, 而arXiv.org则只在论文发布前予以审核筛选。论文发布前后的质量评审在OA仓储中并不是必要环节, 如奇迹文库遵循“只要文章没有明显‘硬伤’即可发表”的发文原则[4], arXiv.org最初也是采取文献自由上传的做法等。一般地, 提交到OA仓储系统中的文章, 是允许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替换或增加出版项的, 但并非每一篇具体的文章都会发生修改替换行为。本文对OA仓储中不一定必然出现但仍然有其重要作用的业务单元用虚线予以表示。

迈克尔·波特提炼的任何产业内竞争涉及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四种基本辅助价值活动, 但针对具体行业可以划分为若干显著不同的价值活动。具体到OA仓储, 不同于实体商品生产, 作为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信息产品, OA仓储出版物———文章,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虚拟物品, 几乎不存在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纸张、油墨或零部件等的采购, 同时, 其原材料 (即文章) 供给主要靠研究者个人、科研机构或其他开放获取资源库自愿或强制性投递, 因此, 对于OA仓储生产运作来说, 采购几乎不存在;人力资源“影响着任何企业的竞争优势”[5], 对于“内容为王”的出版实体来说更是如此, OA仓储能否获得高水平作者和读者的认同, 关键在于OA仓储是否有其恰到好处的人力资源政策, 以适度的成本代价赢得更多的人力资本优势, 具体来说, 包括对OA仓储主编、编辑、顾问委员等人才的笼络与挑选, 同时, 借助OA仓储系统平台, 需要作者以自助的方式进行文章在线提交、修改或替换等, 作者也是OA仓储价值活动不可缺少的施行者;计算机和网络是支撑OA仓储各项业务运作的平台条件, 除选题策划外, 信息技术贯穿OA仓储的每一个基本作业环节, 如采集环节的在线提交系统、发布前质量控制环节的自动查重和防剽窃软件、编辑加工环节的自动文摘和自动编码等等;OA仓储基础设施具体来说包括OA仓储的战略定位、经费来源与管理、版权政策、办公网络与设备等, 它们在OA仓储整个价值链而非单个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基于不完全价值链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比较分析

在上文OA仓储基本业务流程与辅助条件分析基础上, 同时考虑到“在线”与arXiv.org所载资源学科类别、创办历史及主办方性质等不同, 二者在“价值效果”及“辅助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可比性不强, 在此不予比较, 而同为OA仓储出版物制作出版行为, 其基本价值活动必然有其共性和特性之处, 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因此, 本文将只取OA仓储价值链中的基本价值活动对二者展开详细的对比分析。为了区别完全价值链分析方法, 本文权且将这种只选取价值链某一部分予以分析对比的方法称之为不完全价值链分析。

OA仓储的基本业务流程是OA仓储最基本的价值创造活动, 直接决定OA仓储价值的实现程度和水平, 业务流程本身以及各项具体的业务活动对“在线”和arXiv.org二者之间的运行差异性贡献如何, 是下文需要探索的问题。同时, OA仓储出版物及服务都是经过一定的业务流程而到达客户终端的, 其业务流程设计最基本的考虑有三方面:时间、成本及质量, 其中时间直接体现为OA仓储出版物发布周期, 质量主要体现为OA仓储质量控制机制, 而成本与收益相对应, 涉及投入产出运算, 需要详尽的财务数据支撑, 对笔者而言具有较大难度, 在此, 成本对比分析予以舍弃。

(一)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简要介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 是经教育部批准, 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3年8月创建的公益性科技论文预印本网站, 致力于建立一个以自然科学为主、兼顾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容量开放获取论文库。与许多OA仓储不同, “在线”网站一方面司职于首发论文预印本快速发表与面向全球的免费开放式访问, 另一方面还充当着大量已发论文开放获取集成平台与搜索引擎的角色, 包括国内多所大学学报论文、教育部或高校等相关单位举办的会议论文、优秀学者论文、名家推荐论文、学位论文等等, 以便在壮大“在线”规模和影响的同时, 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的增值服务。

arXiv.org (2) 最初是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 (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的Paul Ginsparg教授于1991年8月创立的一个非盈利性的理论高能物理领域论文预印本仓储库,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提供资助并进行管理, 目的在于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帮助科研人员追踪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 避免重复研究[6]。200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取代他们, 成为arXiv.org的管理者和赞助者, 随着arXiv.org的快速发展, 目前arXiv.org资源覆盖范围已经扩展到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 随着arXiv.org的不断成熟壮大, 其收录文献的质量控制、管理、版权政策、长期保存措施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 这将在后文两个OA仓储的具体对比分析中予以具体揭示。

(二) 业务流程及相关细节比较分析

OA仓储出版传播速度的提高可以通过简化或再造作业流程来实现, 此外, 简化流程也是节省成本的一种可能方式, 但流程的再造或简化应以不损害作品质量为底线, 因为高质量的作品内容无疑是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实现OA仓储价值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在线”和arXiv.org的实际考察, 两者的基本作业流程差异性见表1。

1. 整个流程方面

作为OA仓储最基本的环节, “在线”和arXiv.org都保留有“选题策划”“资源采集”“编辑粗略审核”“组织加工”“存档”“发布与服务”“论文修改替换或撤销”等活动, 而针对文章内容的质量评审在OA仓储中则可有可无且实现形式更加灵活, 因此arXiv.org完全省略了文章发布前后的任何评审工作, 而“在线”则选择了“先发表后评审”的策略。

从“在线”和arXiv.org整体流程来看, 不同OA仓储价值链的某些价值活动并非完全相同, 而流程再造或增减往往也是OA仓储改进完善其价值创造效率的重要手段, 具体到“在线”和arXiv.org来说, 其流程的不同对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或质量提高的具体贡献如何, 本文将在后文予以对比分析。

  

表1“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的作业流程差异性  下载原图



表1“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的作业流程差异性

表1“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的作业流程差异性

虽然“在线”和arXiv.org多数基本价值活动环节大体相同, 但同一环节内的具体行为方式可以存在差别, 彼此在各个环节上的具体操作差异性分析如下:

2. 资源采集方面

OA仓储资源采集活动既包括作者在线提交论文这一具体行为, 也包括创办方为了争取更多作者投稿所作的努力, 比如对资源采集范围的合理选择与控制、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获取渠道等, 见表2。

资源采集直接关系到OA仓储的资源供应量及水平, “在线”和arXiv.org在此环节都作了很多努力, 但他们在资源及作者范围定位、资源提交方式及格式、保证资源供应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 其中资源及作者范围定位直接决定了OA仓储的资源规模甚至质量, 较之“在线”, arXiv.org限定在几个特定的相关学科范围, 其积极方面在于更有利于主办方将有限精力集中在一定的领域内, 从而集中力量和优势发展完善OA仓储本身的质量, 而物理及数学等领域科学发现的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学科活跃性也促成了arXiv.org能够得到该领域如此多科学家青睐的有利局面。在论文提交方式及格式方面, OA仓储主要依赖于系统支持, arXiv.org较之“在线”表现得更加灵活多样, 而随着OA仓储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标准化, 不同仓储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性将越来越小, 因此, 该方面对不同OA仓储的优异性影响也会越来越小。“在线”对英文语种的支持, 表明了其在推动国内OA仓储国际化发展方面的努力, 但从目前来看, “在线”英文语种的文章尚少见, 这与国内学者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不无关系。资源供应保障方面, “在线”主要借助官方力量及自愿原则, 而arXiv.org主要在自愿原则基础上借助“名人效应”以扩大和巩固其影响。

  

表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的资源采集环节差异性  下载原图



表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的资源采集环节差异性

表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的资源采集环节差异性


3. 编辑粗略审核方面

“在线”和arXiv.org都对系统接收到的文章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粗略审核, 以保障文章的学术性及符合一定的法律法规等。

4. 发布前质量评审方面

“在线”和arXiv.org对文章发布前质量评审的舍弃, 其积极的一面在于节省了论文审核成本, 加快OA仓储出版时效性, 而负面作用在于文章质量难以保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发布后质量评审或间接质量控制机制对OA仓储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组织加工方面

“在线”和arXiv.org对文章的组织加工主要借助OA仓储系统自动完成, 这样一来, 将编辑人员从繁琐的资源组织加工中解放了出来, 但arXiv.org由于也接受电子邮件或FTP的论文提交方式, 这种情况下, 其资源的组织加工仍然需要借助一定的人工手段。

6. 存档 (长期保存) 方面

同组织加工环节一样, 资源存档与索引等同样依靠OA仓储系统自动完成, 但该环节的关键在于OA仓储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arXiv.org对作者有明确的长期保存承诺, 而“在线”则明确表态其所收录资源的丢失或发生变化等与其无关, “在线”不负有任何责任, 缺乏资源长期保存保障,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者对其支持积极性。

学术资源的长期保存, 这又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 “在线”实行作者文责自负的版权政策, 作者完全拥有作品所有权, 作者享有其作品处置权, 允许作者将在“在线”发布的文章投往其他学术期刊发表。arXiv.org虽然也并不要求作者转让版权, 但是需要必要的权利以确保其可以永久的传播提交的文章。因此, arXiv规定想要提交文章到arXiv的作者必须承认arXiv.org对文章的传播是不能取消的, 保证遵守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或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协议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license) 等。从二者在版权政策上的比较来看, arXiv.org较之“在线”要严密得多。

7. 发布与服务方面

OA仓储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在线”和arXiv.org在服务上的异同之处, 见表3。

  

表3“在线”和arXiv.org发布及服务差异性比较  下载原图



表3“在线”和arXiv.org发布及服务差异性比较

表3“在线”和arXiv.org发布及服务差异性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较之arXiv.org, “在线”服务项目更加丰富多样, 这对其招揽更多机构及学者的支持具有一定作用, 同时, 也能从多角度满足读者不同的资源需求, 但由于其服务项目的多样化和宽泛化, 使得其同时兼有多种角色身份, 既是OA仓储组织又是OA期刊出版者及OA期刊 (主要是实行开放获取的高校学报) 及其他开放性资源集成平台, 较之“在线”, arXiv.org的身份则纯粹得多。

(三) 传播时效性对比分析

arXiv.org的业务流程明显要少于“在线”,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者的发布速度, “在线”文章发布周期一般为一周, 而arXiv.org论文提交后经过管理者审核处理, 一般在周日至周四美国东部时间20:00之后进入公众视野[7], 被人们检索利用。但笔者认为, 流程的缩减并不是不同OA仓储之间传播速度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流程的增加和延长主要发生在文章发布后就可见一斑。这是因为文章发布传播所消耗的时间成本主要发生在资源发布前 (包括发布环节本身) 的作业流程段, 同时, 信息处理与传播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技术日益成熟与普及为提高OA仓储信息传播效率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因为信息和网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不同OA仓储在技术方面的差异性将越来越小, 由此决定了不同OA仓储时效性差异也将越来越不明显。

(四) 质量控制措施对比分析

虽然针对内容本身的直接质量控制并不是OA仓储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没有任何限制的学术资源包括劣质资源进入开放式知识交流系统, 这对学术交流而言可能是有害的, 这是因为, 一方面消耗了计算机存储资源, 另一方面, 也增加了学者选择可靠学术知识的时间和精力, 再则,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错误的信息和观点, 可能给人们带来误导, 不利于科学活动的开展和进步, 因此, 质量控制与保证是知识出版传播者对自身、对读者甚至对整个科学事业发展负责的一种体现, OA仓储也不例外。

根据是否以内容为直接评价对象且评价活动的组织者是否直接为OA仓储创办方, OA仓储文章的质量控制机制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质量控制手段, 前者主要包括专家评审和读者在线评论两种方式, 后者包括对作者身份的限制、编辑对论文内容与形式特征的粗略审核、Overlay期刊质量控制机制、数据统计与公布、反剽窃等控制措施。

表4对“在线”和arXiv.org在文章质量控制措施上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在线”和arXiv.org在质量控制方面其相同或相似的措施主要有:编辑粗略审核、元数据审核。其中, 编辑粗略审核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及外部形式特征进行把关, 如要求文章符合OA仓储开设的学科范畴匹配、内容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等等;“在线”和arXiv.org都支持文章元数据由系统自动完全审核, “在线”为作者提供有文章word或Latex提交模板, 作者根据模板要求逐项填写元数据及全文并提交到系统, 提交过程中系统自动审核元数据书写是否符合要求, 否则, 将提示作者论文提交失败, 直至元数据书写正确且无遗漏为止, arXiv.org支持作者提交论文及元数据的web界面提交方式也是如此, 此外, arXiv.org还支持作者通过邮件或FTP方式提交论文, 以这两种方式提交论文时, 元数据整理及审核则需要arXiv.org编辑人工完成。

  

表4“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文章质量控制措施差异性  下载原图



表4“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文章质量控制措施差异性

表4“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arXiv.org文章质量控制措施差异性

arXiv.org专门开发了反剽窃软件, 当作者提交的文章与系统中已经存在的某篇文章在内容方面存在较大重合时, 系统将予以“您的文章和题目为‘A’的文章有百分之多少是重复的, 您确定要提交文章吗?”的警示[8], 而“在线”系统本身并不具备文章自动反剽窃检查, 主要是通过同行评审方式, 对文章是否存在抄袭行为予以把关, 但由于“在线”的同行评审遵循读者自愿原则, 对那些不同意接受“在线”同行评审的文章, 则可能由于只需编辑粗略审核即可发表而导致系统收录文章存在抄袭剽窃风险。

“在线”和arXiv.org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1) “在线”支持文章同行评审和读者在线对文章进行开放式评论, arXiv.org则不具备这些措施, “在线”实行“先发表后评审”的论文发布机制, 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 “在线”将聘请同行专家对在线发表论文进行评审, 并将评审情况整理后在同行评审栏目中公布;“在线”的读者评论只对注册用户开放, 评论内容需经网站审核后, 方可公开发布。同时, “在线”还支持根据文章浏览量排名, 以激励作者发表高质量文章。2) arXiv.org主要以间接质量控制为主, 主要是在作者注册阶段, 要求作者邮箱地址后缀必须为“.edu”, 从而间接确保作者属于一个正规合法的科研单位工作人员, 为了避免“业务研究者”提交劣质或非学术性文章, arXiv.org于2004年实行了新用户提交预印本必须得到arXiv.org内自己认识的或本领域权威专家的批准, 否则, 新用户将无权将自己的文章“挂在”arXiv.org上。同时, arXiv.org允许一些正规的期刊出版者在该系统创建Overlay, 这些期刊社将那些已经被录用但是还未正式出版的文章链接在arXiv.org上予以公布, 如《Physical Review D》《Symmetry, Integrability and Geometry:Methods and Applications》都明确宣称自己是基于arXiv.org的Overlay期刊[9], 借助这些期刊的同行评审机制, arXiv.org部分文章质量得到了一定保障。此外, arXiv.org增加了可以链接到博客的trackback功能, 这一方面为研究者之间的即时交互提供了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也是对文章引用情况的一种跟踪, 可以作为评价文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2“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元数据提交模板

图2“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元数据提交模板  下载原图


图3 arXiv.org论文元数据提交表单[9]

图3 arXiv.org论文元数据提交表单[9]  下载原图


四、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笔者提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 综合发展与重点学科资源优先建设相结合

“在线”涵盖学科高达43个, 从首发论文绝对数量上来看, 不同学科存在一定差距, 如数学、土木建筑工程等截止2011年7月5日首发论文数量分别达到了2329篇、1969篇, 较之只有177篇论文的水产学和只有103篇论文的核科学技术而言, 差距悬殊。但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说明“在线”在某学科享有像arXiv.org在物理数学领域那样极高的学术影响力, 国内权威学者仍然更倾向于将其成果通过传统核心期刊发布, 从而使得“在线”在学术界的声誉普遍不高。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在线”应集中精力, 在对自然学科各领域资源面面俱到的同时, 采取一定鼓励和宣传措施, 优先培育一到两个重点学科, 并不断扩展, 从而使得“在线”的学术影响力逐步提高和扩大。

(二) 加强OA仓储系统标准化建设

随着OA仓储越来越多, 不同仓储之间的集成与互操作将大大节省读者文献查找和检索时间, 同时, 与一般文献数据库不同, OA仓储主要是以作者自存档方式在线提交论文并进行标引, 而后者则有专业人员标引, 这就使得OA仓储元数据标准化从而保证预印本资源能被基于OAI的服务提供者采集变得尤为重要。

(三) 长期保存机制要及时跟上

正如本文所提到的, “在线”缺乏资源长期保存机制, 而长期保存既是保证作者作品存储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保证资源能够持续稳定地为读者所用的重要手段, 因此, “在线”应借鉴包括arXiv.org在内的一些文献数据库在资源长期保存上的做法, 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

(四) 建立合理完善的版权政策

“在线”在作者版权上只是对“文责自负”的版权政策加以简单采用, 并没有提供一种既尊重作者版权、同时又不丧失自身对所接收到的资源享有一定管理权的有效措施, 而arXiv.org的版权政策已经较为完备, “在线”可以重点加以借鉴, 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予以灵活调整。

(五) 保持和进一步强化自身已有的特色业务和服务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在线”的某些服务特色鲜明, 且对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有益, 如其认可奖励机制, “在线”根据首发论文浏览量分别设有“一周热门新增论文”和“一月热门优秀论文”两个栏目, 在网站首页予以重点显示, 以增加可见度的方式对关注度高的论文予以表彰, 此外, 对其收录的原创论文根据编辑初步审核和同行专家评审结果, 分别提供免费的“公示并打印刊载证明”和“打印星级证明”服务, 以教育部这一官方身份对“在线”认可的论文予以书面证明, 从而满足作者对其知识成果享有优先权进而获得相应的科学荣誉诉求, 这也是对作者独创性发现的一种公开报偿和奖励, 是一种鼓励作者向OA仓储投稿的有效措施。“在线”通过与各所高校的不断沟通, 目前已经促成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认可, 这对鼓励这些学校的教师、学生积极向“在线”投稿具有直接刺激作用。

arXiv.org质量评审的缺失, 其积极的一面在于节省了论文审核成本, 加快了OA仓储出版时效性, 而负面作用在于文章质量难以保证, 而这又是读者知识需求得以满足的最有效保障, “在线”的“先发表后评审”论文出版策略是对论文时效性与质量保证两方面进行有效调和的大胆尝试, 同时, 考虑到同行评审的成本问题, “在线”采取了创办OA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的形式, 将经同行评审且征得作者同意的优秀论文在该刊予以正式发表, 从而达到笼络网站优秀预印本论文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间接成本补偿。

对于“在线”自身摸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且效果明显的业务和服务, 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以便获得较之其他OA仓储更多的比较优势。

(六) 通过不断笼络权威专家投稿以加强OA仓储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一半以上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将其最新成果积极提交到arXiv.org, 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例如天才数学家Grigori Perelman在2002年将自己对于百年难题Poincaréconjecture的初步证明提交到arXiv, 而且没有将这些证明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 后来其证明被确认无误, 并且因为他在数学Ricci flow和几何学上的贡献, 2006年获得Fields Medal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 除了Perelman, arXiv电子预印本文库的调解人Terence Tao也获得了Fields Medal, 另外还有两位在2006年获得Fields Medal的科学家都是arXiv的重要作者。除此之外, 获得罗尔夫·奈望林纳奖 (Rolf Nevanlinna Prize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奖项) 的Jon Kleinberg和获得应用数学领域重要奖项Car Friedrich Gauss Prize的Kiyosi It8等都在arXiv提交了大量文章。而通过笔者粗略调查, “在线”的作者主要是一些高校本科生或硕士生, 其作者的学术权威性非常有限。由“在线”的35位具有院士身份的顾问委员带头向“在线”提交论文预印本, 或者由他们推荐和鼓励其他学者积极向“在线”提交文章, 以及主编、编辑积极向知名学者宣传和约稿等, 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在线”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上海阳合仓储管理
官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阳合仓储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嘉美路428号 联系电话:134-7270-5338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8347号 沪ICP备14036201号-1